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司马懿又一次取得了成功,这次取胜的关键不在于军事行动,更多的是从政治入手把握住了人心,既抓住了对手的心理,也获得了众多元老重臣的人心向背。假如魏明帝曹叡临终前托付的辅政大臣不是曹爽,而就是一开始的燕王曹宇或是其他曹姓宗亲,甚至是夏侯家的人,如夏侯玄等,事情也许不会演变成今天这种局面。司马懿仍然可以作为国家柱石,作为标杆树立在曹魏的苍穹之下,其地位和名誉仍然可以达到人臣的顶点,最后安享荣华、终老一生,这本应该是每一个做臣子的最高终极目标。然而司马懿不认可这样的结局,他选择了一条更加大胆、更加冒险的人生道路,成则收揽天下,败则万劫不复。
从决心对曹爽及其党羽诛灭三族的那一刻起,司马懿的思想已经生了巨大变化,既然动手了,就不能收手,既然做了,就要把事情做绝。因为天下毕竟是曹家的,司马懿灭掉了曹家的掌权者、代言人,不是谋反,也是政变。司马懿只是太傅,从名分上来说并没有诛杀大臣的权力,即使诛灭曹爽一党的诏令出自皇帝,但谁都明白,在司马家已经取得威势的条件下,皇帝曹芳的意志已经身不由己了。然而,曹芳之外还有曹氏宗亲,曹芳之后还会有曹家人继续接班儿。为了保证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正义、合法的,并且永远不得翻案,司马懿必须从此将曹家彻底压制,对于那些誓死效忠曹魏的人同样也是该杀的杀,该压的压。尽管司马懿已是七十岁的年纪,也正因为如此,司马懿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为了子孙后代的安全,就不能给曹氏再翻盘的机会,因而开了杀戒就不会有丝毫的犹豫和手软,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迈出了这一步,就必须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了。如果司马懿最终确定了这样的思路,那么由司马家取代曹魏的江山就成为必然。司马懿的判断没有错,此次事变中,很多老臣之所以站在自己这一边,只是因为看不惯曹爽等人的胡作非为,担心影响到自己家族的利益,但将曹爽诛灭三族这种处理结果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你司马懿连曹氏宗亲都敢杀,那还有谁是你不敢杀的吗?杀曹爽已令一众臣工不寒而栗,至于未来可能由司马氏取代曹家的天下更是大多数人不能接受的。这样看来,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过司马懿不是曹爽,作为传统儒家名教出身的司马懿不会乱来,也不会滥杀。司马懿不仅是满腹韬略的军事奇才,也是一位历经宦海的政治老手。政变成功后,司马懿对曹魏政权采取的策略就是杀一批,拉一批,免一批,用一批,就像在军事斗争中采取的策略一样,先要迷惑对手,进而瓦解对手。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初,司马懿在将曹爽集团团灭之后,朝廷于同月十八日宣布实行大赦。第二天,即正月十九日,皇帝下诏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锡,但司马懿坚辞不受。九锡本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中有特殊功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荣誉的象征。但接受九锡之人或是其后代有很多在后来篡取了江山,比如西汉末期的王莽、东汉末期的曹操,他的儿子曹丕篡夺了大汉天下,甚至东吴的孙权也曾受过曹魏九锡之礼,最后却称帝建国。或许司马懿想要表明自己没有野心才拒绝了九锡,不过司马懿考虑更多的,是大变之后需处处谨慎,保持低调,因为支持、维护曹家的还大有人在。
比如桓范、鲁芝等人,在司马懿起事当天便出城去投奔了曹爽,但事后司马懿对二人的处理却迥然不同。桓范被灭族,鲁芝后来得到重用。因为桓范忠于的不是曹爽个人而是曹魏政权,且桓范的威望高,名气大,所以影响也大,这样誓死效忠曹魏的人如果留着,日后必然成为司马家族最大的隐患,所以绝不能留。而鲁芝任职于大将军府,只是出于职业操守效忠于曹爽这位上级领导,且鲁芝官职不大,缺乏影响力,不会对司马家构成威胁,属于可以拉拢的对象。当时鲁芝逃出洛阳时,还打算叫上同在大将军府任职参军的辛敞一起出城。辛敞是前卫尉辛毗的儿子,辛毗曾以军师身份到司马懿的雍凉前线督军。辛敞还有个著名的姐姐辛宪英,于是便去找姐姐商量,自己是否应该出城投奔曹爽。辛宪英当时觉得,司马懿举事不过是想诛除曹爽。辛敞便问:“能成功吗?”辛姐说:“差不多,曹爽的水平无法和太傅相比。”于是辛敞说道:“那我就别出城去找曹爽了。”辛姐却道:“怎么能不去呢?忠于职守是人之大义,普通人遇到危难,尚且应该救助。端人家饭碗却不管人家的事情,这可是不详的征兆。如果替别人承担责任,甚至去死,那也是更亲密的人应该做的,你不过是从众而已。”辛姐一番话就是在教导弟弟,为人臣子就要忠于职守,辛敞毕竟是大将军的属官。但不必担心,辛敞不过只是个普通参军,既不是曹爽集团的核心成员,也没有做过什么违反规制的事情,去投奔曹爽只是尽一个下属的本分。言外之意就是,弟弟辛敞不会有性命之忧的。于是,辛敞出城投奔了曹爽。事件最终如辛宪英所料,司马懿政变成功,曹爽被诛,弟弟辛敞只是被免去参军之职,没有被过多追究。不久之后,辛敞又被司马家重新启用了。辛敞不得不佩服地说道:“如果不是和姐姐商量,几乎失去了做人的大义啊。”辛宪英是辛毗之女,卫尉羊耽之妻,以聪朗识人著称,自此更有名气了。辛宪英有个夫侄,也就是老公羊耽的侄子羊祜。羊祜出身兖州泰山郡羊氏家族,十二岁时父亲羊衜去世,羊衜生前任曹魏上党太守,后来羊祜多受叔父羊耽关照逐渐成长起来。正始年间,曹爽有意征辟王沈和羊祜为官,王沈劝羊祜一同应征。羊祜却说:“拼上性命去侍奉别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啊。”意思就是跟从曹爽恐怕有风险,于是王沈便独自应召。现在曹爽事败,王沈因是曹爽故吏而被免官,又见到羊祜时说道:“我不会忘记你以前说过的话呀。”羊祜则说:“事情这样也不是我当初能够想到的呀。”其实,别看羊祜当时还不到三十岁,可看问题很具有前瞻性,或许曹爽一伙的结局早在羊祜的预料之中。以曹爽集团当初的权势,像羊祜这样能保持冷静并不看好曹爽的人实在很少。羊祜后来成为晋国的一代名将,灭吴之策便出自羊祜。
处决了曹爽集团,司马懿没有忘记,还有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必需要有个说法,即曹爽的表弟,著名的玄学人物夏侯玄。夏侯玄此时担任征西将军,正在雍凉前线防备西蜀。夏侯玄当初支持曹爽改革,显然应该归为曹爽一党。但夏侯玄又确实与众不同,尽管算是曹爽的人,包括夏侯玄总督雍凉也是曹爽的安排,可夏侯玄为人磊落,从不结党营私,考虑问题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似曹爽那伙玄学之徒总喜欢搞些阴谋诡计。夏侯玄与那些人并没有什么私下里的交情,只是出于亲戚关系与曹爽来往的更多一些。此次政变可以说和夏侯玄没有关系,夏侯玄远在雍凉,近些年对京城内曹爽集团的情况也不太清楚。然而夏侯玄、曹爽毕竟是表兄弟,夏侯家和曹家又是世代姻亲,打击了曹家就不可能不触及到夏侯家。更何况夏侯玄眼下在外掌兵,这就犯了司马懿最大的忌讳,无论曹家还是夏侯家要是借助亲曹的势力弄出个兵变什么的,那可就麻烦了。因此司马懿决定剥夺夏侯玄的掌兵之权,调回朝廷中央任大鸿胪,后又改任太常。大鸿胪和太常均属九卿序列,虽然没什么实权,可级别不低,对于像夏侯玄这样和曹爽如此亲近之人应该说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其实,同夏侯玄一起被征召回京的还有同在雍凉前线效力的征蜀护军,即夏侯玄的堂叔夏侯霸。夏侯霸是曹魏名将夏侯渊的次子,听说司马懿在洛阳动事变,大肆诛杀曹爽及其族人,夏侯霸因曹家和夏侯家世代姻亲的关系害怕受到牵连,于是力劝夏侯玄不要回洛阳,不如投了蜀汉。夏侯玄义正言辞地说道:“我怎么能为了苟活而委身于敌国呢?!”最终夏侯霸投奔西蜀,夏侯玄则奉诏回京。夏侯玄如此坦荡,司马懿自然不会杀他。司马懿不杀夏侯玄就是要向天下表明,自己举事完全是出于公忠体国,所以绝不为难同样公忠体国之人。夏侯玄既没有曹爽团伙那样的胡作非为,更没有曹爽那些所谓的不臣之举。尽管司马懿同夏侯玄在治国理政方面存在分歧,但司马懿借此不仅要表现出自己的大度,也要向世人表明,自己只杀奸党,不杀忠臣,朝野上下不必人人自危,这是重大事变之后司马懿出于稳定人心的考虑。另外还有一层原因,夏侯玄和司马家也有姻亲关系。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曾是司马懿长子司马师的原配夫人,两人育有五个女儿。也就是说,司马懿这五个孙女还要管夏侯玄叫一声舅舅呢。还是把舅舅给孙女们留下吧,司马懿也想通过此举将夏侯玄彻底拉到司马家一边,这对司马氏日后执掌权力将大有好处,但很多事情并不是司马懿都能预料到的。夏侯玄离开西北后,司马懿任命自己的老部下雍州刺史郭淮为征西将军,总督雍凉。雍州刺史一职则由自己的老友陈群之子陈泰接任,陈泰在高平陵事变中曾出使曹爽大营劝说其归降司马懿。还有一位三国后期的著名人物邓艾也在此时受到司马懿的提拔而崭露头角,同样被派往西北地区担任南安太守,南安郡在今天的甘肃陇西地区。这样安排过后,西北前线对蜀事务可以让司马懿放心了,之后还有东南。
四月,魏国改年号为嘉平,这样正始十年就变成了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当初,曹爽在伊水之南踌躇不前时,太尉蒋济曾经去信,并信誓旦旦地向曹爽保证,说太傅司马懿只是免去曹爽兄弟的官职,没有其它。然而现在的结果却是曹爽及其兄弟满门被杀,蒋济却因为在此次事变中的功劳晋封都乡侯。虽然蒋济感到羞愧而上疏推辞封赏,但朝廷不允。司马懿的意思就是,老蒋在这次事变中也是出了力,帮了忙的,现在拒绝封赏是想把自己撇干净吗?那可不成,司马懿现在要最大限度的和这些元老重臣们绑在一起,只有这样,自己的行为才更加合理,更符合民意。蒋济无奈,自己算是被司马懿给拉下水了,蒋济也没想到司马懿出手如此狠辣,竟然将曹爽灭族。蒋济悔恨自己失言于曹爽,自此郁郁寡欢,忧郁成疾,很快就去世了。司马懿心想,去世可以,脱离组织的不行,于是又将太尉之职册封给了另一位四朝元老,即司空王凌。
王凌出自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祁县)王氏家族,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侄子。曹操时代,王凌开始出任相府掾属。曹丕、曹叡时期,王凌屡立功勋,一路升迁,到了曹爽掌权的正始年间,王凌累迁至车骑将军、任职司空,开府仪同三司,成为曹魏东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王凌对曹爽感恩戴德,也更忠于曹家天下。现在听说朝中有变,司马懿竟然将曹爽团灭,王凌自然心生不满。虽然司马懿也想用太尉的职务拉拢王凌,但王凌这时已近八旬,比司马懿还要年长,对司马懿这点儿心思根本不为所动。王凌有个外甥令狐愚,这时正任兖州刺史,驻防于平阿(今江苏高邮至安徽天长县一带)。甥舅二人同时掌兵,负责东南地区对吴军事。王凌和外甥多次商议,认为曹家的天下现在被司马家掌控,皇帝又年少懦弱,恐怕江山早晚要易主,不如另立曹氏年长新君,在许昌建都。王凌看好的曹氏宗亲为楚王曹彪,曹彪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的弟弟,年纪已过半百,对于现在的皇帝曹芳来说是爷爷辈的人物。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九月,令狐愚派遣手下将领张式来到淮南与楚王联络,暗示曹彪准备迎立其为新主。曹彪未置可否,显然也动了这层心思。王凌又派舍人劳精前往洛阳,将此事告诉了自己的儿子,时任朝廷尚书的王广。王广很有才学,蒋济生前就曾评价王凌父子,说王凌文武双全,当世无双,其子王广更有大志,胜父一筹。当王广听说父亲的计划后,立即劝说道:“凡举大事,应以人情为本。曹爽骄奢淫逸,何晏虚华浮夸,丁谧、毕轨、桓范、邓飏等人只知追逐名利,这样的人已经失去了民心。再加上他们更改国家典章制度,随意变换政策法令,心里的想法看似高远却不符合民情实际。百姓习惯了旧的制度,所以没有人跟从他们。这些人虽势倾四海,声震天下,一旦同时被诛,身边名士四散,百姓反觉安定,也没有人为他们感到悲哀,这就是失去民心的缘故啊。现在,司马懿的心思虽难以揣测,事态的展也难以预料,但司马懿却懂得提拔人才,树立贤能,修复前朝的政策法令,符合民众的内心期望。凡是曹爽以前作恶的事情,也必定予以修正。司马父子夙夜勤政不懈,总以安抚民生为先。而且司马父子同掌兵权,根本不是可以轻易推翻的。”然而王凌并没有听从儿子的劝告,先是出于自己对曹魏的一片衷心,作为四朝元老的王凌不能容忍曹家天下为外姓篡取。其次,王凌的内心颇有不服,自跟随曹操时起,王凌就开始立下战功,后多次击败东吴兵马,成为曹魏东南半壁的砥柱中流,所以获得车骑将军的军中高位。凭此功绩,王凌一直对军界第一人司马懿的地位不以为然。都说司马懿足智多谋、老当益壮,可在王凌眼中却是诡计多端、老不知耻,不过一皓老贼而已。王凌心想,你老我更老,你老当益壮,我老成谋国,为了国家,咱们二老就较量较量。不得不说,年近八十的老将王凌确有老夫聊少年狂的气概,但在识见方面却不如他的儿子王广。司马懿自取得政变成功后,司马家族势头正盛,也懂得修明政治获取人心,这时候与司马懿决裂,其势不在王凌一边。再说,司马懿不仅是老当益壮,更是老谋深算呐。又老又贼的司马懿其谋略值在同时代恐怕无出其右,就连诸葛亮、6逊这样的人物在司马懿这里也讨不到什么便宜,王凌难道没有仔细想想吗?想必没有。王凌只看到了自己廉颇老矣的气势,却低估了司马懿老奸巨猾的谋略,看来王凌是铁了心准备干一场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十一月,令狐愚再次派出张式去见楚王,以便进一步确定起事的细节问题。可还没等张式回来复命,令狐愚就得急症病逝了。这下,只剩下了老王凌一个人,究竟何去何从呢?
(未完待续)
司马懿又一次取得了成功,这次取胜的关键不在于军事行动,更多的是从政治入手把握住了人心,既抓住了对手的心理,也获得了众多元老重臣的人心向背。假如魏明帝曹叡临终前托付的辅政大臣不是曹爽,而就是一开始的燕王曹宇或是其他曹姓宗亲,甚至是夏侯家的人,如夏侯玄等,事情也许不会演变成今天这种局面。司马懿仍然可以作为国家柱石,作为标杆树立在曹魏的苍穹之下,其地位和名誉仍然可以达到人臣的顶点,最后安享荣华、终老一生,这本应该是每一个做臣子的最高终极目标。然而司马懿不认可这样的结局,他选择了一条更加大胆、更加冒险的人生道路,成则收揽天下,败则万劫不复。
从决心对曹爽及其党羽诛灭三族的那一刻起,司马懿的思想已经生了巨大变化,既然动手了,就不能收手,既然做了,就要把事情做绝。因为天下毕竟是曹家的,司马懿灭掉了曹家的掌权者、代言人,不是谋反,也是政变。司马懿只是太傅,从名分上来说并没有诛杀大臣的权力,即使诛灭曹爽一党的诏令出自皇帝,但谁都明白,在司马家已经取得威势的条件下,皇帝曹芳的意志已经身不由己了。然而,曹芳之外还有曹氏宗亲,曹芳之后还会有曹家人继续接班儿。为了保证自己所做的一切是正义、合法的,并且永远不得翻案,司马懿必须从此将曹家彻底压制,对于那些誓死效忠曹魏的人同样也是该杀的杀,该压的压。尽管司马懿已是七十岁的年纪,也正因为如此,司马懿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为了子孙后代的安全,就不能给曹氏再翻盘的机会,因而开了杀戒就不会有丝毫的犹豫和手软,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迈出了这一步,就必须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了。如果司马懿最终确定了这样的思路,那么由司马家取代曹魏的江山就成为必然。司马懿的判断没有错,此次事变中,很多老臣之所以站在自己这一边,只是因为看不惯曹爽等人的胡作非为,担心影响到自己家族的利益,但将曹爽诛灭三族这种处理结果并不是所有人都希望看到的。你司马懿连曹氏宗亲都敢杀,那还有谁是你不敢杀的吗?杀曹爽已令一众臣工不寒而栗,至于未来可能由司马氏取代曹家的天下更是大多数人不能接受的。这样看来,司马懿和他的儿子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过司马懿不是曹爽,作为传统儒家名教出身的司马懿不会乱来,也不会滥杀。司马懿不仅是满腹韬略的军事奇才,也是一位历经宦海的政治老手。政变成功后,司马懿对曹魏政权采取的策略就是杀一批,拉一批,免一批,用一批,就像在军事斗争中采取的策略一样,先要迷惑对手,进而瓦解对手。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初,司马懿在将曹爽集团团灭之后,朝廷于同月十八日宣布实行大赦。第二天,即正月十九日,皇帝下诏任命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锡,但司马懿坚辞不受。九锡本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中有特殊功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荣誉的象征。但接受九锡之人或是其后代有很多在后来篡取了江山,比如西汉末期的王莽、东汉末期的曹操,他的儿子曹丕篡夺了大汉天下,甚至东吴的孙权也曾受过曹魏九锡之礼,最后却称帝建国。或许司马懿想要表明自己没有野心才拒绝了九锡,不过司马懿考虑更多的,是大变之后需处处谨慎,保持低调,因为支持、维护曹家的还大有人在。
比如桓范、鲁芝等人,在司马懿起事当天便出城去投奔了曹爽,但事后司马懿对二人的处理却迥然不同。桓范被灭族,鲁芝后来得到重用。因为桓范忠于的不是曹爽个人而是曹魏政权,且桓范的威望高,名气大,所以影响也大,这样誓死效忠曹魏的人如果留着,日后必然成为司马家族最大的隐患,所以绝不能留。而鲁芝任职于大将军府,只是出于职业操守效忠于曹爽这位上级领导,且鲁芝官职不大,缺乏影响力,不会对司马家构成威胁,属于可以拉拢的对象。当时鲁芝逃出洛阳时,还打算叫上同在大将军府任职参军的辛敞一起出城。辛敞是前卫尉辛毗的儿子,辛毗曾以军师身份到司马懿的雍凉前线督军。辛敞还有个著名的姐姐辛宪英,于是便去找姐姐商量,自己是否应该出城投奔曹爽。辛宪英当时觉得,司马懿举事不过是想诛除曹爽。辛敞便问:“能成功吗?”辛姐说:“差不多,曹爽的水平无法和太傅相比。”于是辛敞说道:“那我就别出城去找曹爽了。”辛姐却道:“怎么能不去呢?忠于职守是人之大义,普通人遇到危难,尚且应该救助。端人家饭碗却不管人家的事情,这可是不详的征兆。如果替别人承担责任,甚至去死,那也是更亲密的人应该做的,你不过是从众而已。”辛姐一番话就是在教导弟弟,为人臣子就要忠于职守,辛敞毕竟是大将军的属官。但不必担心,辛敞不过只是个普通参军,既不是曹爽集团的核心成员,也没有做过什么违反规制的事情,去投奔曹爽只是尽一个下属的本分。言外之意就是,弟弟辛敞不会有性命之忧的。于是,辛敞出城投奔了曹爽。事件最终如辛宪英所料,司马懿政变成功,曹爽被诛,弟弟辛敞只是被免去参军之职,没有被过多追究。不久之后,辛敞又被司马家重新启用了。辛敞不得不佩服地说道:“如果不是和姐姐商量,几乎失去了做人的大义啊。”辛宪英是辛毗之女,卫尉羊耽之妻,以聪朗识人著称,自此更有名气了。辛宪英有个夫侄,也就是老公羊耽的侄子羊祜。羊祜出身兖州泰山郡羊氏家族,十二岁时父亲羊衜去世,羊衜生前任曹魏上党太守,后来羊祜多受叔父羊耽关照逐渐成长起来。正始年间,曹爽有意征辟王沈和羊祜为官,王沈劝羊祜一同应征。羊祜却说:“拼上性命去侍奉别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啊。”意思就是跟从曹爽恐怕有风险,于是王沈便独自应召。现在曹爽事败,王沈因是曹爽故吏而被免官,又见到羊祜时说道:“我不会忘记你以前说过的话呀。”羊祜则说:“事情这样也不是我当初能够想到的呀。”其实,别看羊祜当时还不到三十岁,可看问题很具有前瞻性,或许曹爽一伙的结局早在羊祜的预料之中。以曹爽集团当初的权势,像羊祜这样能保持冷静并不看好曹爽的人实在很少。羊祜后来成为晋国的一代名将,灭吴之策便出自羊祜。
处决了曹爽集团,司马懿没有忘记,还有一位相当重要的人物必需要有个说法,即曹爽的表弟,著名的玄学人物夏侯玄。夏侯玄此时担任征西将军,正在雍凉前线防备西蜀。夏侯玄当初支持曹爽改革,显然应该归为曹爽一党。但夏侯玄又确实与众不同,尽管算是曹爽的人,包括夏侯玄总督雍凉也是曹爽的安排,可夏侯玄为人磊落,从不结党营私,考虑问题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似曹爽那伙玄学之徒总喜欢搞些阴谋诡计。夏侯玄与那些人并没有什么私下里的交情,只是出于亲戚关系与曹爽来往的更多一些。此次政变可以说和夏侯玄没有关系,夏侯玄远在雍凉,近些年对京城内曹爽集团的情况也不太清楚。然而夏侯玄、曹爽毕竟是表兄弟,夏侯家和曹家又是世代姻亲,打击了曹家就不可能不触及到夏侯家。更何况夏侯玄眼下在外掌兵,这就犯了司马懿最大的忌讳,无论曹家还是夏侯家要是借助亲曹的势力弄出个兵变什么的,那可就麻烦了。因此司马懿决定剥夺夏侯玄的掌兵之权,调回朝廷中央任大鸿胪,后又改任太常。大鸿胪和太常均属九卿序列,虽然没什么实权,可级别不低,对于像夏侯玄这样和曹爽如此亲近之人应该说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其实,同夏侯玄一起被征召回京的还有同在雍凉前线效力的征蜀护军,即夏侯玄的堂叔夏侯霸。夏侯霸是曹魏名将夏侯渊的次子,听说司马懿在洛阳动事变,大肆诛杀曹爽及其族人,夏侯霸因曹家和夏侯家世代姻亲的关系害怕受到牵连,于是力劝夏侯玄不要回洛阳,不如投了蜀汉。夏侯玄义正言辞地说道:“我怎么能为了苟活而委身于敌国呢?!”最终夏侯霸投奔西蜀,夏侯玄则奉诏回京。夏侯玄如此坦荡,司马懿自然不会杀他。司马懿不杀夏侯玄就是要向天下表明,自己举事完全是出于公忠体国,所以绝不为难同样公忠体国之人。夏侯玄既没有曹爽团伙那样的胡作非为,更没有曹爽那些所谓的不臣之举。尽管司马懿同夏侯玄在治国理政方面存在分歧,但司马懿借此不仅要表现出自己的大度,也要向世人表明,自己只杀奸党,不杀忠臣,朝野上下不必人人自危,这是重大事变之后司马懿出于稳定人心的考虑。另外还有一层原因,夏侯玄和司马家也有姻亲关系。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曾是司马懿长子司马师的原配夫人,两人育有五个女儿。也就是说,司马懿这五个孙女还要管夏侯玄叫一声舅舅呢。还是把舅舅给孙女们留下吧,司马懿也想通过此举将夏侯玄彻底拉到司马家一边,这对司马氏日后执掌权力将大有好处,但很多事情并不是司马懿都能预料到的。夏侯玄离开西北后,司马懿任命自己的老部下雍州刺史郭淮为征西将军,总督雍凉。雍州刺史一职则由自己的老友陈群之子陈泰接任,陈泰在高平陵事变中曾出使曹爽大营劝说其归降司马懿。还有一位三国后期的著名人物邓艾也在此时受到司马懿的提拔而崭露头角,同样被派往西北地区担任南安太守,南安郡在今天的甘肃陇西地区。这样安排过后,西北前线对蜀事务可以让司马懿放心了,之后还有东南。
四月,魏国改年号为嘉平,这样正始十年就变成了嘉平元年(公元249年)。当初,曹爽在伊水之南踌躇不前时,太尉蒋济曾经去信,并信誓旦旦地向曹爽保证,说太傅司马懿只是免去曹爽兄弟的官职,没有其它。然而现在的结果却是曹爽及其兄弟满门被杀,蒋济却因为在此次事变中的功劳晋封都乡侯。虽然蒋济感到羞愧而上疏推辞封赏,但朝廷不允。司马懿的意思就是,老蒋在这次事变中也是出了力,帮了忙的,现在拒绝封赏是想把自己撇干净吗?那可不成,司马懿现在要最大限度的和这些元老重臣们绑在一起,只有这样,自己的行为才更加合理,更符合民意。蒋济无奈,自己算是被司马懿给拉下水了,蒋济也没想到司马懿出手如此狠辣,竟然将曹爽灭族。蒋济悔恨自己失言于曹爽,自此郁郁寡欢,忧郁成疾,很快就去世了。司马懿心想,去世可以,脱离组织的不行,于是又将太尉之职册封给了另一位四朝元老,即司空王凌。
王凌出自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祁县)王氏家族,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侄子。曹操时代,王凌开始出任相府掾属。曹丕、曹叡时期,王凌屡立功勋,一路升迁,到了曹爽掌权的正始年间,王凌累迁至车骑将军、任职司空,开府仪同三司,成为曹魏东南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王凌对曹爽感恩戴德,也更忠于曹家天下。现在听说朝中有变,司马懿竟然将曹爽团灭,王凌自然心生不满。虽然司马懿也想用太尉的职务拉拢王凌,但王凌这时已近八旬,比司马懿还要年长,对司马懿这点儿心思根本不为所动。王凌有个外甥令狐愚,这时正任兖州刺史,驻防于平阿(今江苏高邮至安徽天长县一带)。甥舅二人同时掌兵,负责东南地区对吴军事。王凌和外甥多次商议,认为曹家的天下现在被司马家掌控,皇帝又年少懦弱,恐怕江山早晚要易主,不如另立曹氏年长新君,在许昌建都。王凌看好的曹氏宗亲为楚王曹彪,曹彪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的弟弟,年纪已过半百,对于现在的皇帝曹芳来说是爷爷辈的人物。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九月,令狐愚派遣手下将领张式来到淮南与楚王联络,暗示曹彪准备迎立其为新主。曹彪未置可否,显然也动了这层心思。王凌又派舍人劳精前往洛阳,将此事告诉了自己的儿子,时任朝廷尚书的王广。王广很有才学,蒋济生前就曾评价王凌父子,说王凌文武双全,当世无双,其子王广更有大志,胜父一筹。当王广听说父亲的计划后,立即劝说道:“凡举大事,应以人情为本。曹爽骄奢淫逸,何晏虚华浮夸,丁谧、毕轨、桓范、邓飏等人只知追逐名利,这样的人已经失去了民心。再加上他们更改国家典章制度,随意变换政策法令,心里的想法看似高远却不符合民情实际。百姓习惯了旧的制度,所以没有人跟从他们。这些人虽势倾四海,声震天下,一旦同时被诛,身边名士四散,百姓反觉安定,也没有人为他们感到悲哀,这就是失去民心的缘故啊。现在,司马懿的心思虽难以揣测,事态的展也难以预料,但司马懿却懂得提拔人才,树立贤能,修复前朝的政策法令,符合民众的内心期望。凡是曹爽以前作恶的事情,也必定予以修正。司马父子夙夜勤政不懈,总以安抚民生为先。而且司马父子同掌兵权,根本不是可以轻易推翻的。”然而王凌并没有听从儿子的劝告,先是出于自己对曹魏的一片衷心,作为四朝元老的王凌不能容忍曹家天下为外姓篡取。其次,王凌的内心颇有不服,自跟随曹操时起,王凌就开始立下战功,后多次击败东吴兵马,成为曹魏东南半壁的砥柱中流,所以获得车骑将军的军中高位。凭此功绩,王凌一直对军界第一人司马懿的地位不以为然。都说司马懿足智多谋、老当益壮,可在王凌眼中却是诡计多端、老不知耻,不过一皓老贼而已。王凌心想,你老我更老,你老当益壮,我老成谋国,为了国家,咱们二老就较量较量。不得不说,年近八十的老将王凌确有老夫聊少年狂的气概,但在识见方面却不如他的儿子王广。司马懿自取得政变成功后,司马家族势头正盛,也懂得修明政治获取人心,这时候与司马懿决裂,其势不在王凌一边。再说,司马懿不仅是老当益壮,更是老谋深算呐。又老又贼的司马懿其谋略值在同时代恐怕无出其右,就连诸葛亮、6逊这样的人物在司马懿这里也讨不到什么便宜,王凌难道没有仔细想想吗?想必没有。王凌只看到了自己廉颇老矣的气势,却低估了司马懿老奸巨猾的谋略,看来王凌是铁了心准备干一场了。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十一月,令狐愚再次派出张式去见楚王,以便进一步确定起事的细节问题。可还没等张式回来复命,令狐愚就得急症病逝了。这下,只剩下了老王凌一个人,究竟何去何从呢?
(未完待续)
(原书名虎出山)让你当线人,你怎么混成大哥了?三年前,李虎被判入狱。出狱后,市局的刑警王伟因一桩杀人案找到他,希望他接近当地的江湖大哥洪卫军。经过一番努力,李虎成功混到洪卫军的身边,随着前女友和昔日同学的相继出现,整个案情却愈扑朔迷离起来李虎也因此卷入到一个血色江湖之中,兄弟爱人朋友事业,诸多考验在等着他,前方暗无天日,后方刀枪林立,压力和责任一起袭来,而他决定虎啸山林!是为虎出山。...
简介关于普女在7o年代逆袭蓝青很废材,从小就因为长得丑被父母抛弃,后来又因为天资太过一般,只能在宗门里面当一个打杂的外门弟子,本以为在修真界过着窝囊低调的生活,就是一辈子了,没想到穿越到了7o年代这个到处都是普通人的世界,又幸运的得到老天爷的眷顾,从此开始了逆袭之路!...
本文女主除了身体差了点,在三界无敌!真正的大女主!童叟无欺!魔尊一睁眼,就看到两个男人睚眦欲裂怒指着她,同时还不忘将娇滴滴楚楚可怜的少女小心护在身后。你个灾星!敢趁我们不在,欺负沁儿!能替沁儿嫁给云家长子,是你的福气!魔尊滚!这福气给你们要不要!她乃魔界至尊无上的魔尊,在地狱中浴血九天十夜,踩着鲜血尸骸勿扰!魔尊在修仙!...
贪财的客栈老板居然退休的魔教教主,打杂跑腿的小二却身怀佛门神通,作为一个曾经无敌于天下的风云人物,王野需要隐藏自己的身份和实力,在纷扰的江湖中生活下去。普通人追求的地位武学名声他都不在意。他只想做个混吃等死的大闲人。硬刚天下第一大帮,指点醉酒的破落书生,制止武林浩劫退休之后,怎么反倒更忙了?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教主的退休日常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QQ群和微博里的朋友推荐哦!...
末日前世的无故枉死,换做今世的踏血重生。前世男友的那一刀,割去的是她的心和命。在这个黑暗血腥的末世中,浴血重生的她,再也不付昨日的温情,冷酷残忍嗜血,从此是她的座右铭。我,周凌,在此誓,如若重来,甘愿化为厉鬼,必将饮你们血肉。且看末世风云,成就的,又是谁的霸业。末世之杀出重围...
穿越到火影的世界,是好事吗?那么穿到砂隐村呢?风斗刚刚来这个世界的时候,千手柱间和宇智波斑威压五国,风斗进入忍者学校的时候,千手柱间的死讯传出,第一次忍界大战迫在眉睫简直就是地狱开局。不过也不是一点好消息都没有,风斗的养父叫门左卫门,所以他有一个叫千代的大姐和一个叫羽田左卫门的养兄,他们之后分别会成为砂隐村的长火影之风沙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