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如何来正心?文中用“其心不得其正”的几种情况来进行说明,当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情况属于“其心不正”,然后在修行中注意避免这样的情况,其心则正。
“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人在愤怒的时候,在言语、情绪以及行为上都会有非常大的波动变化,很多的悲剧也都是在激烈的愤怒情绪冲动下造成的。这个时候就属于“心不得其正”。也就是说,当一个人被自己愤怒的情绪控制的时候,那么就失去了修行的正念,就失去了觉照,就失去了对内心的警觉,所以说当愤怒的情绪在心中萌生的时候,就要立即升起警觉,观照内心的情绪,观照它的生,观照它的灭,只是观照而不去放纵它,不去攀缘它,也不去评判它,这就是一种修行的正念。虽然这种正念不能称之为真心,但保持这种正念却是修行的正确方法,保持这种观照的正念,就能够在不断地修行的过程中降伏自己的情绪,降伏自己的妄心,慢慢的提升内心的定力和观照力,最终见到真心。
“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人在恐惧害怕的时候,内心是非常不安宁的,这个时候也是不得其正。特别是在恐惧情绪特别强烈的时候,身体会分泌大量的有害的毒素,非常严重的时候,甚至可以导致生命的死亡。那么如何来克服恐惧呢?有信仰的人可以从信仰中获得力量,有信念的人可以从信念中获得力量,有智慧的人可以从智慧中获得力量。比如有信仰的人,你可以在恐惧的时候去观想信仰的对象,当你去观想信仰对象的时候,比如说念佛修行人以阿弥陀佛和西方净土为信仰为依归,那么如果能够想起念佛,一边念佛一边观想阿弥陀佛,这个时候就可以克服恐惧。对于观心修行者而言,也有一种克服恐惧的方法,就是在恐惧的情绪生起的时候,你在心中同时要有一个观照恐惧的旁观者,要冷静下来,静静的观照自己的心,同时体会自己内心恐惧的情绪。但是你不要希望能够将这种恐惧的情绪赶走,既不需要去赶走它,也不需要去强化它,更不要顺着恐惧的念头生起更多的念头。很多人的恐惧,其实是在自己内心不自觉地不断地强化这种恐惧的情绪,使这种恐惧越来越严重,最后就像一个黑洞一样,自己掉进去就出不来了。对于观心修行者来说,因为一直在培养和训练觉知觉照自己内心的习惯,那么当内心有恐惧情绪生起的时候,立即就让自己的观照、觉照生起力量,一边观照情绪,一边感受情绪,体会情绪。不管这个情绪是愤怒还是恐惧,都是可以静静地观照着它。当你通过这种观照,深入的去体会恐惧的情绪,体会它在你心中的变化,然后你就会现,在这种静静的观照中,恐惧会慢慢的消融、消散、消失。恐惧其实就是一种情绪而已,所有的情绪都是无常的,所以最好的克服恐惧的方法就是观照恐惧、穿透恐惧,当你能够观照并且穿透它的时候,你就能够越它,就能够消解它,就能够消除它。另外在观照恐惧的时候,还有一些很好的方便法门可以消除内心的恐惧。比如说你在感到恐惧的时候,将内心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心轮部位,观想在自己的心轮部位盛开着一朵洁白的莲花,这朵莲花像车轮一样大,整个莲花放射着祥和的白色的光芒,放射着白光的莲花,它所散出来的光芒,透过自己的整个身心,放射到无穷远,充满整个宇宙,我们生命所有的一切都沐浴在莲花的白光之中,沐浴在莲花宁静祥和的白光之中。你还可以继续深一步的观想,在白色的莲花上,化现出宝相庄严的观音菩萨,菩萨手持杨枝净瓶,口诵六字真言(嗡嘛呢呗咪吽),真言的声音充满了自己的身心,并且穿透自己的身心,充满整个宇宙时空,音声所到之处,无不光明,无不祥和,无不宁静,无不安详。
当然,如果你有自己信仰的对象,也可以观想自己信仰的对象,如果你有非常信任的老师,非常敬仰的老师,你也可以观想老师的形象,或者说你觉得自己喜欢哪一位佛陀、哪一位菩萨,那么你就可以观想他。如果说你是基督教的信仰者,你还可以观想耶稣,观想耶稣的形象,都是可以的。
那么这里的秘密是什么呢?秘密其实就是心转则境转,在恐惧的情绪中,恐惧就是我们内心的一个情境,在这种情境中能够离境而转心,即可通过转心而转境,心转境则转。但如果你深陷于情绪之中而不知道去转心,心就会一直被境所迷,这种情境就成了牢笼,而且你会不断地不由自主地去强化这种情境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不管内心的情境是什么,不管是愤怒还是恐惧,本质上都是无常、无我的,都是毕竟为空性的。但如果你不能通过转心而转境,你的心就会成为这种情境的力量之源,形成恶性循环,成为摆脱不掉的情绪的牢笼,内心的苦海。
但其实要解脱它其方法也非常地简单,你只要知道能够转心即能转境,心转则境转,则在情绪生起时立即警觉及时转变心念,心一转则境自转,即得自在。能够转心,就能够主宰自己的心,而警觉、观照、观想是转心的枢纽和关键。警觉是守护内心的守护神,而观照和观想则是法力无边的佛菩萨。观照是有力量的,观想也是有力量的,我们所观想的任何一个跟觉醒、跟信仰有关的这种形象都可以带给我们非常强大的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既来自于我们的内心,也来自于整个法界,因为心与法界是无别的。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前面说的愤怒和恐惧经常是由于一些外在的情境所引起,好乐则更多的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习惯和习气。从浅到深有偏好、喜好、爱好、嗜好等。比如有的人喜欢金钱,有的人喜欢权力,有的人喜欢名声,有的人喜欢美色,有的人喜欢追逐他所迷恋的那种人事物。如果一个人深陷于他的喜好之中而没有反省之心,没有警觉之心,就会迷失在其中,同样属于“其心不得其正”。那么如何才能从内心的这种好恶之中、从自己的喜好甚至嗜好之中脱离出来,摆脱好乐的控制呢?从大学修行的角度来说就是“知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所以说先要知止,就是持戒,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社会上有一些灵修的课程里也非常提倡一种叫“断舍离”的修行方法。断舍离,其实也带有从自己的这种喜乐好恶以及各种欲望中断除、舍掉、出离的含义在内。对于佛教修行者而言,除了持戒,还要离欲,要离于各种世俗的欲望。特别是对于出家修行人,不仅要持戒离欲,还要以更大的决心从世俗的家庭中、从世俗的生活中出离出来,专门到寺庙中去进行修行。之所以会有这些持戒、断舍离、离欲、出家等等这些修行的方式,都是为了使修行者从好乐中脱离出来,摆脱其缠缚,最终得以清净身心,清除隐藏在生命深处的各种习气的污染。如果一个修行者或者说一个人在世俗生活中深陷于功名利禄而不愿意出离,那么是很难修道的。对于真正的修行者来说,出离心、正见和无私利众的菩提心,三者都同等重要。如果没有出离心,不管是佛家的修行,道家的修行,还是儒家大学之道的修行,都是无法进行深入的修行的。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既要入世,还要从欲望中出离,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对于出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而言,其实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有儒家文化,还有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所以说如果能够汲取三教精华,那么就可以在深入了解道家和佛家文化的基础上,找到自己的出世之心、离欲之心,同时积极做入世之事,以道家佛家之空性无为之心,而做儒家无不为之事。
“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既然要入世做事,就必然会有荣辱得失,有荣辱得失则必有忧患。那么如何才能够解除忧患呢?其实在上面已经说到了,有出世之心,有出离之心,有无为之心,有无住之心,有空性智慧之心,这些即是解忧之要,除患之方。儒家着名的代表人物之一,北宋宰相范仲淹有这样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一个儒家的修行者在致力于追求儒家圣贤境界的同时还能够去学习老子的智慧,学习道家的智慧,学习佛家的智慧,那么就可以在精进努力做事的同时,对于结果不生执着,尽人事以听天命。佛说,万法因缘起,万法因缘灭。所有一切事的成与不成,成与败,皆有其诸多因缘的影响。当因缘不具足的时候,无论你如何去努力也无法成功。当因缘具足了之后,你想挡也挡不住。所以说因缘条件已经决定了事情的结果。作为入世修行的人而言,要能够善巧地去洞察事物的展规律、展趋势以及促成事物结果达成的各种条件,努力去推动各种条件,当条件圆满具足的时候,事情就自然而然的能够获得成功。而对于道家的智慧而言,《道德经》中则有这样的说法,“反者道之动也,弱者道之用也”,也就是说所有事物的展规律都是盛极而衰,否极泰来,静极生动,动极生静,事物永远在向着相反的方向生展。就像当一朵花在盛开之前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个小小的种子开始萌芽,然后慢慢的生长,长出枝叶,长出花蕾,然后慢慢的长大、绽放。但是当这朵花全然绽放的那一刻,就是这朵花开始走向凋零的起点,慢慢的它就开始枯萎、凋谢,花瓣又会重新化为泥土。所以对于道家而言,一切都是道法自然。
“心不在焉”,通过前面举过的几个例子,包括心有忿懥、心有恐惧、心有好乐、心有忧患等这些情况都是“其心不得其正”的状况。那么如何才能够“心得其正”呢?方法就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对于这段话,我们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体悟。
正的方面,即是说心不要去攀缘执着,不要沉迷于各种现象之中,不管这种现象是身外的现象,还是内心的情绪、喜好、忧患、习气等现象,都不要沉迷于其中,这就是心不在焉。当能够做到于境而离境,于相而离相,能够静静地旁观这一切现象的生,这时就会现,一切现象在你的观照之中生起,然后又在你的观照之中消散,一切现象皆无常,而自心则可以离于现象的干扰,常在清净自在之中。通过冷静的观照,其心自正。这是从正面的角度进行解读。从反面的角度来看,心不在焉,这个心可以代表真心,就是真心不在了。所谓真心不在了,就是心被境转,本心不明,自心不能做主,被各种情境所困,这即是心不得其正。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与心不在焉一样,同样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体悟它。视而不见,就是对于身心内外的现象要做到视而不见,旁观而不涉入,观照而不攀缘,仅仅是看着,但是它不能干扰到你,仅仅是听着,但是它也入不了你的心,它在你的心中生起,然后又在你的心中消散,而你的心是不动的。当你在各种视觉现象和各种声音现象中,仅仅是客观的看,客观的听,但不去攀缘的时候,这就是一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一种修行的方法。从反面的角度来看,视而不见和听而不闻,则带有这样的含义——其心不正之时,也就是当我们的心被外境所转的时候,虽然真心的觉性,其能看能听的作用就在当下时时在显现着在展示着,但是我们却被这种作用所转,在作用的情境中所迷,而且见不到自心的本体,见不到内心的主宰,见不到自心的真性和真面,也就是说对于我们自己的真心却不明白、不了悟、不觉悟、见不到它,见不到它就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真心的作用就在视与听之中,但是我们却不知道真心在哪里,一直被各种现象所迷,其心不得其正。
“食而不知其味”,同样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体悟。从正面的角度,即是对于各种美食——这里的美食不仅仅是指食物,它也可以代表人世间的一切欲望,一切我们想要追求的我们喜爱的那些人事物——对于人世间所有的这一切人事物都要做到“食而不知其味”。食而不知其味,其实就是在禅宗中经常说的,“吃了一辈子饭,但没有咬着一粒米,走了一辈子的路,但没有踏过一片地”,在任何情境之中无为而无不为,心都是落落清净的。“食而不知其味”,虽然在品尝着各种味,不是真的不知,而是不被各种味所染。为什么不被各种味道所染?因为所有一切世间事物的真味是无常之味,是无我之味,是空性之味。当知道了真味的时候,那么那些虚幻的味道就仅仅是过眼云烟。“食而不知其味”,从反面的角度来说,就是指其心不正之时,真心能知能觉能知其味的作用虽然在显现,但是对于自性本心的真味却不明白不了悟,没有体会到,没有体悟到,没有见到它,没有契入它,从来没有品尝过自心的真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从上面所说的内容整体总结下来,如何去正我们的心呢?对于儒家修行而言,在《中庸》中的一些说法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比如“中和”。《中庸》中说,“七情不谓之中,而有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对于前面提到的愤怒,或者是恐惧,或者是好乐,或者是忧患,这些情绪可不可以呢?是可以的,对于儒家修行而言,它不是说你完全不要这些七情六欲,而是要而有节即可。就是不要沉溺于其中,不要放纵自己的情绪,不要放纵自己的欲望,要有所节制。而有所节制,即是止,知道要在哪里停止。止,就是而有节。当然如果说能够进一步去提升自己,“七情不谓之中”,如果能够守住七情未之前的“中”的状态,那么这就是更进一步的修行。“知止而后有定”,这个定即是定于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这些都是“七情不谓之中”的修行,定于中,静于中,安于中。
在生活中遇到各种情境时,各种情绪难免会生,这时该怎么办?叫“而有节谓之和”。可以,但要适度,要有节制,要保持足够的理性,这样才会和谐。中和之道,即是中庸之道。庸就是平常的意思,就是说这是很平常的事。所以说奉行中和之道、中庸之道是儒家所提倡的。
所以说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修行的方法。刚开始修行的人,不要对自己提过高的要求,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有情绪也可以稍微一,但是不要去放纵情绪,更不要让自己的情绪伤害别人,然后要学习去观照自己的情绪,旁观自己的情绪。观照自己的情绪在内心中是如何生起的,如何存在的,如何延续的,如何消融的,观照其生灭的整个过程,而同时保持冷静的旁观。这样观照的过程,既是提升自心定力和智慧的过程,也是降服情绪的过程。然后经常这样去观照自己的内心,不管是观照愤怒还是观照恐惧,或者说观照自己内心的喜好,甚至当没有任何情绪的时候,内心有各种念头生起的时候,也可以去观照念头。当这种观心修行成为一种习惯,形成一种定力的时候,慢慢的就可以做到在各种情境中保持这种冷静的旁观。当能够保持这种旁观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转心而转境。当我们学会了通过转心而转境的时候,其实我们的修行就进步了,智慧就提升了。
在修行的过程中,这种由外在的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相对而言是比较容易去转变的,更难转变的是自己内心的各种习气。对于各种习气,在修行中需要更深入的去观照它的生起,观照它是如何在你的内心中对你所产生作用的。然后当你觉知到它之后,就不要被习气所控制。如何不被习气所控制?你只是静静地观照着习气的生灭,那么这个习气就会一次比一次轻,慢慢的习气就会一点点地消散了。
另外,不管是专修,还是在生活中修行,对于儒释道三家的智慧最好能够相互结合起来,吸取其精华,然后应用到自己的修行和生活之中。比如对于佛家智慧中“缘起性空”的智慧一定要深入的学习和体悟,当我们对于缘起性空的智慧有了一个深入的体会和体悟之后,那么我们就不会再对各种现象产生很深的执着。当缘起性空的智慧与你的观照结合起来,你就能够在这种观照中体悟到一切现象的缘起性、无常性、无我性、空性。你就会明白,所有的现象皆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没有不变的本质,没有不变的本体。当这样静静地观照、静静地体悟的时候,自然就能够离于对各种现象和欲望的执着,达到内心的清净。通过修行止观,修行“七情不”,修行“而有节”,修行离欲离相,修行转心转境,就能够让自己的心真正地定下来、静下来、安下来。这时即可“其心自正”。只有心正,才能够进一步去修行“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才能够深入的去观照自心的究竟体性,明自心的明德。当自心本性的明德智慧从我们的生命中显出来了之后,对于这种自性本心的安住,对于本性明德的安住,才是真正的正心,才是真正的诚意,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在我们生命所处的一切情境之中,安住于真心,安住于你所见到的自己的自性本心,即是正心,即是其心自正。
他是从不见人的云氏集团掌权人,历城全人皆知他冷酷无情杀伐决断,更知他一场车祸容颜尽毁不能人道。她是家中不受宠,被陷害嫁给他的妻子。婚前他说不要爱上我,我没有心。婚后他说老婆,这家菜很好吃,来,我喂你。某妻子揉着酸痛的腰看着高冷总裁怒道全城的人都是骗子!你根本就是一头狼。某高冷总裁将她压倒在...
简介关于神豪开局攻略校花倒计时!江泰是一个普通大四学生,实习期间被女友无情抛弃,却在机缘巧合下触了造神系统。通过邂逅校花,美女教师,拜金前任,极品空姐,甜美护士,禁欲律师等各式各样的美女一步步成长,提升自己的实力。且看一个普通人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走上世界的巅峰。...
...
超甜超宠打怪升级。软糯哭包暴力小鲛人×腹黑占有欲强狼王俞瓷是鲛人一族里边儿,公认的最不值钱白色珠光鲛人。蓝星上级为了各族平衡,决定让鲛人族交出来一位小鲛人去陆地生活。蒋少戈一眼看上这条还没驯服自己四肢,连路都走不好的俞瓷。二话不说,捞回家!自此,开始了养鱼之路。俞瓷像是被大灰狼给装在蜜罐子里宠着,哄着。舍不...
血精蕴剑意,日月养剑魂。天地凝剑魄,浩宇证剑尊。剑道邪尊...
热血逐渐退却,危机悄然降临。张子明魂穿风雨飘摇的明末,成为了明思宗朱由检。为了保住汉家江山,为了不让后世那黯淡无光的日子重演,他毅然举起了屠刀。贪官污吏?杀!走私卖国?杀!抗税不缴?杀!鱼肉百姓?杀!犯我边陲?杀!匹夫一怒,血溅三尺。天子一怒,伏尸百万。苍天厚土为伴,日月山河做陪。朱由检带领着皇明再度崛起,殖民海大明崇祯,开局释放魏忠贤...